這篇是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《創新學習力》近日發出的文章,主要是仔細回顧了榮獲 ATD 全球人才發展創新大獎的心路歷程。我沒想到,會引起了這麼多大陸朋友的轉載和分享。
今天,也特別翻成繁體中文,和台灣的朋友們交流一下吧。
強化人才發展 使企業掌握未來增長動能
護國神山不是山,更不是內部上千萬上億機器設備,是裡面的優秀人才。今天Google、Microsoft、Facebook等拼命在全球獵才,廖肇弘建議台灣企業可以更「狂野」,趁著疫情也進行全球獵才,讓他們為台灣企業效力,並非不可能….
Learning Innovation X Innovative Learning
護國神山不是山,更不是內部上千萬上億機器設備,是裡面的優秀人才。今天Google、Microsoft、Facebook等拼命在全球獵才,廖肇弘建議台灣企業可以更「狂野」,趁著疫情也進行全球獵才,讓他們為台灣企業效力,並非不可能….
這篇是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《創新學習力》近日發出的文章,主要是仔細回顧了榮獲 ATD 全球人才發展創新大獎的心路歷程。我沒想到,會引起了這麼多大陸朋友的轉載和分享。
今天,也特別翻成繁體中文,和台灣的朋友們交流一下吧。
民視新聞 2018/05/25 23:33:03
全球產業結構因數位科技及人工智慧發展,不再滿足「專一職業」,而是強調多元領域專業的「斜桿青年」,此一趨勢愈來愈顯著,經濟部工業局為使我國大三至碩士班在學生於學習期間,加深產業視角,本會協助經濟部工業局持續推動「DIGI+Talent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」(簡稱本計畫),並於今(25)日舉辦北區海選會,第二年推動本計畫,吸引全臺73所大學校院,近千名學生報名參加,透過北、中、南三區激烈的海選,最終將有350位能脫穎而出。
2018 年 5 月初,我飛往美國聖地牙哥參加全球最大人才發展協會 ATD (Associate for Talent Development) 2018 年大會,這次與會者一萬多人,破紀錄。但我不是去上課的,主要是身負重要任務。除了要代表領取對台灣企業意義重大的“ Innovation in Talent Development Award 2018 人才發展創新大獎“之外,還要和很重要的人會面,談很重要的事 —- 更重要的是還要去朝聖:聽歐巴馬總統的 Keynote Speech。
美國方面發出的新聞稿很快就上了 :
本次大會的所有議程都列示如下,有些場次還附上 PDF 講義電子檔,對 ATD 大會內容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參考看看….
近日,麥肯錫全球研究院(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)發布的報告中稱,隨著科技的進步,未來全球大概有3.75億人口將面臨重新就業,其中中國占1億。
麥肯錫報告中分了11個行業大類,看不同國家未來在這些行業的崗位需求變化。 其中涉及到創意工作、技術類工程師、管理類以及社會互動類的崗位需求增長明顯,因為機器還無法在這些領域取代人類。 另一方面,那些在可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部分崗位需求將下降明顯。
報告指出,按基本的市場供需關係,那些需求下降的崗位工資也將面臨工資下降的窘境。 與此同時,崗位學歷要求將進一步提升,要求較低學歷的崗位數將減少,大學乃至更高學歷要求的崗位將增多。
注:在創意人員(藝術家、設計師、娛樂業從業者、媒體工作者)大類中, 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85% 。 (下列圖片均來自麥肯錫,以下11張圖中的柱形圖從左至右代表的國家分別為中國、德國、印度、日本、墨西哥以及美國。)
廖肇弘
2017.11.20
前 言
近來,AI 人工智慧已成為產官學研各界膜拜的顯學和通關密碼,任何計畫或企業,不論是空有一紙偉大構想,還是僅初具雛形的系統,只要冠上 AI 之名,身價立刻不凡,獲得的經費和關注,沒有最高,只有更高。
究竟 AI 熱潮會不會成為另一波葡式蛋塔?我不知道。但我知道當菜市場的大媽都在瘋狂追逐、高談闊論、說三道四的那一檔股票,可能就是該出場的時候了….
激情過後的冷思考
AI 目前如日中天,沒有人會笨到賣掉手中的股票,我相信,沒有人不瞭解 AI 對未來的重要;但我也相信,沒有人能真正說清楚 AI 的未來。當今所有自稱(或被冠上) AI 大師或先知名號者,天算人算,應該也都算不過 AI。其實目前所有一切的未來發展方向,都還在不斷演化當中,AI 產業化或是產業 AI 化,各種發展可能都有,適用Fuzzy 理論,一切事在人為。
我個人認為,現在對 AI 的狂熱追捧也沒什麼不好,反正激情總有平靜時。以我的經驗看來,不論是何種產業,發展的核心關鍵都在於人才。沒有適當的人才和團隊,一切偉大的理念都只是春秋大夢而已。任何稍有常識的朋友都知道,AI 已發展了幾十年,人才的實力是奠基於幾十年來的積累,絕非現在一時一刻的狂熱激情就能瞬間修煉速成。我們一下要射月、一下要萬人、同時要搞國家級平台還要打擂台,想要超英趕美聯日抗中也要新南向…牛仔看來真的很忙,也很茫。
提出雄心萬丈的計畫並不是壞事,反正有夢最美,AI 這麼重要的題目,幾十億幾百億的經費,只要政治正確,大筆匡列一下也就手到擒來,有錢本來就可以任性,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對。
但從務實一點的角度看,政府最重要的職責應該還是在於基礎環境的建構,掃除各種法規障礙,鼓勵民間和學界投入,激發新創能量,培育各級人才梯隊,最好能讓市場自己動起來。基本上,誰能先做出厲害的 AI 解決方案,領先普及市場,誰就是贏家。補助一大堆計畫,如果沒能做出像樣的系統,至少也要能培育出各種人才;但如果連邊都沒沾上,那麼一大堆天女散花的經費,也就只是提供芸芸眾生感恩 AI 讚嘆 AI 的香油錢而已。
進入職場那麼多年,我看過的履歷表至少好幾千份,面試不下數千次,但我始終覺得整個面試過程仍然跟遠古時代的作法沒什麼兩樣 — 反正就是憑 “感覺”,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道理。”感覺” 兩個字其實混合了很多因素,除了履歷表和各種書面資料外,還包括第一印象、對談反應、表情和肢體語言、神情態度、眼神、臨場反應…..等等。 過去很難使用科學化的儀器來測量這些訊息,為了短短的面試似乎也沒必要花費那麼高的成本……
但如果 AI 人工智慧可以呢?
HireVue 就是一家提供線上視訊面試平台服務的公司,近日發表了加上 AI 人工智慧功能的視訊面試系統,可以將上述的許多臉部情緒訊號即時解讀出來,提供企業的面試官參考。高盛集團、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資銀行,皆已開始使用。
例如高盛在首輪招聘中,會採用 HireVue 篩選應徵者。系統設有五條問題,每條設30秒準備時間,應徵者隨後有3分鐘時間對着機器作答。去年,高盛畢業生及實習生計劃收到13萬份申請,但成功獲聘的比例只有4%,機器人考官可為公司節省人手資源,大大縮短招聘時間….
我們團隊已將之前研發的 EDU AI 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系統,將其轉化並導入到企業面試的人格特質與性向判斷,與 HireVue 的概念非常類似,近日內我們就會正式對外發表,應該可以算是台灣第一個提出此類企業應用 AI 人工智慧系統的單位吧,敬請拭目以待 !
廖肇弘
2017.06.07
前 言
今年 (2017) 五月底我飛往美國亞特蘭大參加 ATD 2017 大會,這次的主要任務是代表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領取 ATD 2016 Excellence in Practice Awards 獎項。除了大會既定行程外,我也隨自強基金會拜訪了位于亞特蘭大的各大企業,包括可口可樂、CNN、UPS、AT&T、Home Depot 等知名企業,收穫頗豐。今天就藉此專欄一隅,與諸位分享此趟行程的心得。
ATD (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,人才發展協會,簡稱 ATD) 成立于1943年,會員遍及全世界120多國,大陸也有分會,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企業培訓與人才發展組織。各位對于ATD應該都不陌生,每年舉辦的 ATD大會和展覽,可說是全世界 HR 人力資源及企業培訓工作者的年度盛大聚會。2017年 ATD 大會在5月21日至24日于美國亞特蘭大舉辦,特別邀請了 Mark and Scott Kelly 、Kelly McGonigal 及 Ronan Tynan 擔任主題演講嘉賓。本次大會共有 300 場以上的專題研討、超過400家廠商展覽,來自世界各國超過 10,000名以上與會者。ATD 2017 大會的十大主題包括 : 職涯發展、全球人力資源發展、人力資本、教學設計、領導力發展、學習科技、學習評估與分析、管理、培訓實施、學習科學;大會的四大議程則包括有 : 政府、銷售業務、醫療保健、高等教育。
廖肇弘
2017.04.20
前 言
數位經濟 (Digital Economy) 對未來產業的衝擊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。Accenture 預估 2020 年全球數位經濟產值將達 24.6 兆美元,占 GDP 25%;在工作職場方面,很多專家預言許多現有工作將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,但有 63% 的工作者認為數位化將可有效提升工作能力,57% 的工作者甚至認為未來工作前景會更好。不過英國牛津大學和SAP公司的一份調查中也發現,面對數位經濟時代的各項衝擊與挑戰,只有16% 的企業領導人作好了充份的準備。
另一方面,Airbnb、Uber、滴滴、摩拜….等等數位經濟公司的快速崛起,也讓我們看見各種衝突和爭議,包括產業轉型、稅、法規、人才、商業模式…等等,都面臨許多有別於以往的挑戰。數位經濟的影響層面不僅限於 ICT 資通訊科技產業本身,事實上,綠能、農業、機械、交通、零售、物流、醫療、教育…等等,幾乎所有產業都將受到數位經濟全面且強烈的衝擊。所有研究報告的數據都在明確地告訴我們,這一波變革是無比迅猛的,跟不上數位經濟潮流的組織,唯一的結局,就是灰飛煙滅。
那麼,在如此瞬息萬變、撲朔迷離的數位經濟時代,CIO究竟應該扮演何種角色?必須具備哪些能力?才能帶領組織在數位經濟浪潮中存活,甚至成為其中的贏家?
廖肇弘
2017.4.3
前 言
近來,我們推動的「未來之星扎根計畫」引起電視台及知名雜誌的大量報導。主要的原因是,2018年起,臺灣中小學將全面導入全新教學課綱,新增「科技領域」學科,資訊科技和運算思維正式列入初中及高中必修課程。要在短時間內讓全臺灣所有學校都具備合格的師資,實在有一定難度,因此亟需一種創新的培訓模式才有可能達成目標。
我們臨危受命,必須在三個月內培訓至少1千名老師和1萬名學生。時間緊迫,傳統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了,因此我决定採用直播共學及虛實混合的創新學習模式,融入程式設計、機器人、無人機、AR/VR等教學內容,並舉辦首創的「教育麥克瘋 FuturED Makerthon」競賽,成功激發了師生共學能量,學習效果顯著,至今仍讓許多師生津津樂道、印象深刻,引起各界極大好評,甚至被推薦參加芬蘭舉辦的「全球教育創新100」案例。今天,就藉此專欄一隅,與諸位分享我當時推動計畫的心得吧 !
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。